▲宋永忠: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博士,教授。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仿真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编委、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政协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南高师,从南京师范学院到南京师范大学,从随园一个校区的发展到随园、紫金、仙林三个校区共同崛起,从传统高师的办学模式到教学科研并举、综合性与师范特色兼备的崭新探索。108年来,南京师范大学虽然几经变革,但百年传统,薪火相继,长盛不衰,肌体愈壮,血脉更健。
南师大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它包含严谨的治学态度、朴实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在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的眼里,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南师大名家大师的一言一行之中,也体现在南京师大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中,更是南师大得天独厚的一种优势,“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来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科学时报》:目前,南京师范大学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能够既做到“综合性”,又做到“有特色”?
宋永忠: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各个大学的内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大学“名不副实”,很多理工大学、师范大学都发展为综合性大学,从内涵来看,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8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68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7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学科已涉及文、史、哲、教、理、工、经、法、管、农、医等门类。
学科多,并不单单说明我们能够在那么多学科招生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来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单科性学校做不到的。大学生的许多能力和素质不是大学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学中“染”出来的、“熏”出来的。文科的学生和理工科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和思维特点,可以博采众长。
大学向综合性发展,确实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一所大学还必须要有特色。假如没有特色,这所大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可以说,“有特色”是南师大可持续发展的看家本领。
一是教师教育。即通常所说的师范教育。自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至今100多年的时间里,南师大继承了师范教育特色,既保留和弘扬了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不是说保留师范专业、招收师范生,就是有教师教育特色了。而是要做到讲起教师教育,就会想到南师大;讲到南师大,就会想到其教师教育专业办得不错。这才算没有丢掉这个特色。尽管近些年来,中国的师范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师范专业和师范生所占比例在降低,客观上教师教育在某一些程度上被“弱化”。但南师大采取了多种举措,在努力打造师范教育的特色,希望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大军里面有更高的知名度和自己的亮点。
第二个特色是人文社会科学。除了传统较强的中文、教育、心理、政治、外语、历史等,这几年发展了应用性文科,有些发展是比较快的,像法学,目前已经在全国排在前10位左右,还有新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综合来说,南师大文科的研究实力比较强,打个比方,像一个高原,整体比较高,但是还缺乏高峰。现在学校计划在高原上建立若干个高峰。
对此,我提了几个要求:第一,争取“三大”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去年,我校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实现了该项目的“零突破”。第二,“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集中力量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学科和科技发展领域,追求原创,力争突破。在重点研究领域跟踪前沿,追求创新,攀登理论高峰。使有条件的学科和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乃至顶尖水平、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并以此为中心向其他学科和领域辐射。所谓“立地”,就是立足现实,面向社会,注重成果转化,主动回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接轨,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加强引导。“十五”以来设立了校内基金,专门用于文科科研方面,一是跨学科项目,面向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二是单学科项目,为拿国家级的大项目进行前期预研。这些年来,南师大的文科保持了在全国比较领先的地位,发展势头比较好。
第三个特色,对外汉语教学或者说留学生教育,再大一点说,就是国际化。南师大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学校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之一,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和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等4个国际性人才培训基地和研究中心,与世界上28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为101人,有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750人,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目前,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3项,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15所。先后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法国阿尔萨斯大区、美国佩斯大学建了4所孔子学院。
《科学时报》: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年。在这承上启下的一年,为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南师大有没有计划打造一些新的特色或亮点?
宋永忠:我们也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作为一所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仅仅三个特色够不够?能不能打造新的特色?我认为,我校有三个新的亮点在未来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是地理信息学科,目前已建成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从队伍建设到学科建设、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南师大的地理学科已经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工科。2000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南师大的工科可以说是起步晚、起点低,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来培养工科的学生,打造“人文工科”人文加科学,利用南师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目前已初步取得成效,我校的工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明显与传统工科院校的学生不一样,综合素养更高、适应能力更强。
三是妇女学。南师大的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金陵女子大学的部分老师加入了南师大。1987年,我校成立金陵女子学院。该院为江苏省唯一的一所女子学院,也是全国办学层次最高的女子学院,是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承担女子高等教育、妇女研究和对外交流多重任务。
《科学时报》: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南师大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培养优秀师范生方面有何心得?
宋永忠:提出要培养人民教育家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首先,学校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有所创新。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并由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有人曾质疑:光靠一个学院是不是削弱了教师教育的力度?其实不然,这是“收缩性的加强”。因为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学校层面很难有专门的人来管理师范专业,师范专业混同于其他专业,就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被削弱,所以有必要专门成立一个学院对教师教育进行专门管理,进而达到强化教师教育的目的。
其次,创新培养模式。学校提出专业学院与教师教育学院联合培养,职前教育试行“2.5+1.5”、“3.5+2.5”、“4+2”等新模式。自2007级本科生开始,对汉语言文学(师范)等10个师范类专业实行新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这些专业的学生前2.5年主要由相关学院进行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培养;后1.5年主要进行以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为主的教师专业化培养。对于教育硕士,实行“3.5+2.5”的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第7学期的时候,挑选部分免试保送研究生,第8学期就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有“4+2”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是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试点。
第三,实现职前和职后教育一体化,并以此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教师的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比其他职业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一个教师应终身受到多次培训,职后教育应该是周期循环的过程,这种循环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循环上升的过程。职后教育分为学历提升和非学历培训两类。1997年起南师大作为全国第一批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已经培养了近7000名教育硕士。从2010年起,南师大又作为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开始了面向中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博士培养工作。2009年,南师大还在江苏省宿迁市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苏北教师培训中心。
第四,加强教师教育的研究。师范大学过去主要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怎么上好一门课、怎么做好班主任等等,往往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对教师教育的学科研究关注得比较少。目前南师大正在逐渐加大对后者的研究,研究教师怎么样发展,乃至如何成为教育家,研究教师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和专业如何发展。
第五,热情参加江苏省培养人民教育家的一些项目。为加强中小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江苏省启动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2009年起,将为200名教育方法的理念新、科研能力强、专长突出、风格鲜明、发展的潜在能力大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发展提供平台。首批已经选拔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0名,其中教师30名、正职校长20名。南师大目前有7位老师成为他们的导师,我是中学校长指导组的副组长。南师大要引领人民教育家的培养。
此外,教授级中学教师培养工程,南师大有不少教师参与了选拔工作。培养出教授级的中学教师之后,我校聘他们为教育硕士的导师,并请他们为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一些课程和讲座。这样做,一方面对于培养在校的学生有好处,另一方面,对他们自身的成长也有好处。其他的还有特级教师的培养,南师大也参与了遴选、研究、培养等工作。
通过以上几个维度的努力,学校希望可以把教师教育逐步打造成南师大的一个品牌。
《科学时报》: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之一,南师大如何将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一样文化背景的学生融合在一起?长期以来,形成了怎样独特的校园文化?
南师大的一大资源就是学校的百年历史,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南师大诞生于108年前,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经两江师范学堂,演化为孕育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成熟办学体制的“南北高师”中的“南高师”。 百余年来这里名家辈出,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曾先后在此主政,词学大师唐圭璋、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苔藓学家陈邦杰、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诸多名师大家曾在这里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言传身教。“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也由此而生。“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就是百年老校历史传统积淀的产物。
第二是校园环境,要营造一种一进校园就想读书的氛围。随园,是南师大最具标志性的一个校区。里面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曲径通幽的九曲回廊、遍布校园的古树名木,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一个学校所浸润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读过书的很多学生都会把随园当做自己在南师大求学的一个印记。学校现有随园、紫金、仙林3个校区,极富现代气息的仙林新校园更是让南师大人为之骄傲。
第三,宽松、开放的氛围。南师大是一所开放的大学,与国内外一百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实行讲座教授和兼职研究生导师等制度,聘请了数百位长短期校外专家参与学校的人才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等。有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外学生能随时交流,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自由碰撞。学校充分的利用特长开展留学生教育。外国学生喜欢中国武术,体育系老师就在业余时间为留学生开展武术教育;还有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是留学生很感兴趣的。学校还经常组织中外学生进行联欢活动,使中外学生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学校专门设立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基金,用于支持每年组织的国际会议、聘请海外专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进修访问等。整个学校已经呈现出一种国际化的态势。
《科学时报》:作为一所地方重点大学,南师大如何依托多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宋永忠:当南师大还是传统的师范大学的时候,服务社会方面做得不是很多,当时主要是输送人才为主。我校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注重社会服务,是比较早认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的。20多年来,我们主动走出校园,文科、理科、工科全方位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在学校的“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白准确地提出:积极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快速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的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南师大充分的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和特色,通过联合、共建等合作方式,加强了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品牌,提升了学校科技服务的知名度。仅最近3年中,学校与企业共签订各类科技合同1600多项,累计到账经费达1.8亿元。
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学校分别与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泰州市人民政府、常熟市人民政府、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宿迁市沭阳县人民政府、南京市栖霞区科技局、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等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其中,与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发展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与常熟市人民政府共建了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目前我们已将4个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延伸到常熟。为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区域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学校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双方出资共同组建了南京师大常熟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通常,学校与企业有很多横向合作的项目,一两个教授带几个学生去公司进行服务,这种科技服务往往是一种短期、松散的单个项目的合作,尽管对学校的事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学校科研实力的发展以及服务社会层次的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应提到更高的层次使其由短期的松散合作向长期的紧密合作转变,由单个项目的合作向全面的系统合作转变。
与地方政府和大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强化了学校和学院层面的组织,能够把最优势的力量整合到一起,凝集了学科优势,根据公司需求的变化,为企业系统、长远、持续地做一些工作。
宋永忠:从宏观上讲,大学校长要成为讲政治的教育家。从微观上讲,目前中国的大学校长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样才可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容易让教授们认同。第二,不是说学术水平高就能当校长,大学校长一定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外交能力等。学问做得不好,影响的可能是一个学科和少部分人;但如果管理做得不好,整个学校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第三,校长要有国际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总是局限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是做不好校长的。第四,我主张“五湖四海”,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最好来自各个不同学科,这样有助于整个学校领导层的眼光更加开阔,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决策更加科学。